【省社科专家市县行】打造航空航天应急救援产业高地 助力襄阳新兴产业裂变升级
【编者按】立足实际、对标先进、谋划全局,如何依托产业集群优势,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实现产业裂变升级?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张克中教授等多名专家和省社科联学会工作部组成的襄阳调研组,围绕“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式突破发展助力新兴产业裂变升级”展开调研,分析襄阳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现状、痛点和需求,提出针对性建议。本版刊发的是课题组调研报告的摘要。
近年来,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频发,应急救援成为国家安全和民生领域的刚性需求。襄阳发展应急救援装备制造优势明显,一是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襄阳共有航空航天企业28家,涉及航空机电系统、航空座椅、救生防护装备和航天固体推进剂等多个领域;二是航空航天企业技术雄厚。以航宇救生、航宇嘉泰和航天42所等为代表的航空航天企业技术水平在细分行业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襄阳应抓住应急救援产业发展的机遇,努力成为国内乃至全球应急救援装备产业高地。
打造应急救援襄阳名片,建设航空航天产业之都。一是依托市场化战略做大产业集群。引进整机制造、关键零部件和中间制造品核心企业,鼓励企业通过股份化、资本化等方式构建产业联盟;建立应急救援企业培育库,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应急救援装备制造体系;建立应急救援政府采购目录,由政府向符合资质的优质企业购买产品和服务。二是落实专业化战略凝聚产业特色。壮大以航宇救生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推动航空航天应急救援产业迈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依托核心企业技术优势,提升航空应急救援装备制造水平;面向市场需求,围绕灾害救援、医学救助和事故急救等重大需求,打造以航空航天应急救援为特色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三是制定国际化战略提升全球影响力。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知名度的“隐形冠军”企业,支持优质企业设立海外研发和销售机构。
两大支撑:推动航空航天产业双向裂变
强链补链激发横向裂变,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一是发挥本地企业优势。鼓励航宇救生、航天42所和航力机电等企业在应急救援、化学能源研发和机电制造等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聚集核心力量促进产品提档升级;加强本地企业近地化产能协同,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激活本地产业资源价值。二是加大精准招商力度。围绕本地领航企业,规划招商引资清单,开展补充式、填空式招商,内育外引,补足产业链发展短板。三是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加快构建机场网络空间体系,围绕机场构筑航空航天产业裂变承载地,打造水平分工、产业融合的协作发展体系。
铸链延链助力纵向裂变,培育壮大现代产业。一是引入整机制造企业。积极与中航工业、航天科技等企业对接,着力引进1-2家通用航空飞机制造企业;寻求与国际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进资本与先进技术,向高端制造突破裂变。二是推进产业链深度融合。鼓励本地龙头企业“内外兼修”,既做好内部“裂变创新”,又联系上下游“开枝散叶”,构建良性互动的高效供给体系,为纵向裂变开拓空间。三是促进军工成果转化。鼓励航空航天企业将先进技术成果向汽车生产、智慧城市、新型材料、交通物流等领域转化推广,引导航空航天产业链向汽车产业链、现代化工产业链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等领域延伸,拓宽技术应用领域。
三大路径:探索新兴产业裂变襄阳模式
依托临空经济,铺就腾飞之路。一是强化临空经济核心。加快刘集机场扩容,积极申报建设一类航空口岸和区域性航空中心,拓展航空物流,开辟国际航空货运新通道,打造立体综合交通物流体系。二是统筹两翼产业规划。以襄阳航空航天产业园和刘集航空产业园为两翼,培育壮大航空产品与装备制造、航空技术与产品验证检测、航空教育与培训等产业。三是优化配套商贸服务。以“专业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引领,发展航空经贸,建设航空小镇,举办襄阳航展,建立航空食品生产基地。
拓展科技服务,走出特色之路。一是开展检验检测服务。加快发展泽融公司等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加强计量标准、检测技术、检测装备研发等基础能力建设,积极拓展新材料检验检测、航空航天产品认证和产品评价业务。二是扩展工业创新服务。加快发展现代高端装备的维护与维修、设备运营与管理服务,加强云计算、物联网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航空航天服务领域的应用。三是加强研究开发服务。依托汉江科联网平台,健全军民融合技术转化机制,与“名校名院名所”协同开展科技研发,打造全产业链科技孵化培育体系。
聚焦高端制造,探索创新之路。一是瞄准新能源新材料。支持企业开展新能源特色业务,大力发展余压余热回收发电技术,加快新能源关键技术装备和控制保护设备研发应用;面向航空航天全产业链新材料需求,加强先进高分子材料和高端复合材料等关键领域研发力度。二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加快培育机器人产业体系,推进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在应急救援领域的应用;重点发展航空应急救援系列化产品以及轻量化防护产品,支持重点企业系统级研发打造高端装备智造基地。
四大动力:汇聚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势能
市场推动。一是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加快“军转民”,支持航空航天企业依托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推广新产品、新服务,开拓民用市场;鼓励“民参军”,健全民营企业配套核心军品的认定和准入标准,引导民营企业进入军工企业供应链体系。二是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坚持市场化运作,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发展航空航天产业上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三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拓展航空航天项目融资渠道,设立航空航天产业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本进入航空航天领域,支持航空航天类企业上市融资。
项目拉动。一是完善项目要素保障。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和省级部门支持政策,重大项目优先列入全市重点建设清单,加大在用地、能源和资金等方面的保障,吸引新兴产业落地襄阳。二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整合产业链资源,全面提升襄阳航空航天工业园区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加大园区基础设施“补短板”和智能化改造力度,提高园区承载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三是引进航空航天重大专项。积极对接中航工业、航天科技和中国商飞等央企,拓展合作领域,引导并支持襄阳企业、科研院所参与并承接航空航天重大项目研发及配套产品供应。
创新驱动。一是积极展开创新合作。大力开展“招校引院”,联合“名校名院名所”组建航空航天创新联合体和创新联盟,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湖北隆中实验室,开展合作育人、合作共建平台、合作攻关、合作创新。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聚焦航空航天领域前沿方向,突破一批领域内基础前沿、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开展项目深度孵化,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三是因“才”施策。建立航空航天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依托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在襄高校、科研院所嫁接“双一流”高校资源;优化人才安居保障体系,改善人才创新创业和生活环境。
政策联动。一是完善“链长制”。统筹协调航空航天产业链,全面梳理产业链短板和薄弱环节,内育外引,实施“填空式”“补充式”招商,推动铸链、补链、强链、固链和延链工作,疏通航空航天产业链堵点。二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在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中的定位,打造财政、金融、产业生态、配套服务等多位一体的政策链,建设高水平有为政府。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当好“店小二”,为项目建设提供全周期、闭环式服务。 (执笔人:张克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航空航天产业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皇冠”,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关联产业辐射面广的特点。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航空强国,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纵深与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襄阳市航空航天产业底蕴深厚、技术优势明显,形成了以航宇公司和航天42所等明星企业为代表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十四五”开局之年,襄阳积极谋划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式突破发展,推动新兴产业裂变升级,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赢得先机。
近年来,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频发,应急救援成为国家安全和民生领域的刚性需求。襄阳发展应急救援装备制造优势明显,一是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襄阳共有航空航天企业28家,涉及航空机电系统、航空座椅、救生防护装备和航天固体推进剂等多个领域;二是航空航天企业技术雄厚。以航宇救生、航宇嘉泰和航天42所等为代表的航空航天企业技术水平在细分行业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襄阳应抓住应急救援产业发展的机遇,努力成为国内乃至全球应急救援装备产业高地。
打造应急救援襄阳名片,建设航空航天产业之都。一是依托市场化战略做大产业集群。引进整机制造、关键零部件和中间制造品核心企业,鼓励企业通过股份化、资本化等方式构建产业联盟;建立应急救援企业培育库,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应急救援装备制造体系;建立应急救援政府采购目录,由政府向符合资质的优质企业购买产品和服务。二是落实专业化战略凝聚产业特色。壮大以航宇救生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推动航空航天应急救援产业迈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依托核心企业技术优势,提升航空应急救援装备制造水平;面向市场需求,围绕灾害救援、医学救助和事故急救等重大需求,打造以航空航天应急救援为特色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三是制定国际化战略提升全球影响力。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知名度的“隐形冠军”企业,支持优质企业设立海外研发和销售机构。

强链补链激发横向裂变,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一是发挥本地企业优势。鼓励航宇救生、航天42所和航力机电等企业在应急救援、化学能源研发和机电制造等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聚集核心力量促进产品提档升级;加强本地企业近地化产能协同,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激活本地产业资源价值。二是加大精准招商力度。围绕本地领航企业,规划招商引资清单,开展补充式、填空式招商,内育外引,补足产业链发展短板。三是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加快构建机场网络空间体系,围绕机场构筑航空航天产业裂变承载地,打造水平分工、产业融合的协作发展体系。
铸链延链助力纵向裂变,培育壮大现代产业。一是引入整机制造企业。积极与中航工业、航天科技等企业对接,着力引进1-2家通用航空飞机制造企业;寻求与国际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进资本与先进技术,向高端制造突破裂变。二是推进产业链深度融合。鼓励本地龙头企业“内外兼修”,既做好内部“裂变创新”,又联系上下游“开枝散叶”,构建良性互动的高效供给体系,为纵向裂变开拓空间。三是促进军工成果转化。鼓励航空航天企业将先进技术成果向汽车生产、智慧城市、新型材料、交通物流等领域转化推广,引导航空航天产业链向汽车产业链、现代化工产业链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等领域延伸,拓宽技术应用领域。

依托临空经济,铺就腾飞之路。一是强化临空经济核心。加快刘集机场扩容,积极申报建设一类航空口岸和区域性航空中心,拓展航空物流,开辟国际航空货运新通道,打造立体综合交通物流体系。二是统筹两翼产业规划。以襄阳航空航天产业园和刘集航空产业园为两翼,培育壮大航空产品与装备制造、航空技术与产品验证检测、航空教育与培训等产业。三是优化配套商贸服务。以“专业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引领,发展航空经贸,建设航空小镇,举办襄阳航展,建立航空食品生产基地。
拓展科技服务,走出特色之路。一是开展检验检测服务。加快发展泽融公司等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加强计量标准、检测技术、检测装备研发等基础能力建设,积极拓展新材料检验检测、航空航天产品认证和产品评价业务。二是扩展工业创新服务。加快发展现代高端装备的维护与维修、设备运营与管理服务,加强云计算、物联网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航空航天服务领域的应用。三是加强研究开发服务。依托汉江科联网平台,健全军民融合技术转化机制,与“名校名院名所”协同开展科技研发,打造全产业链科技孵化培育体系。
聚焦高端制造,探索创新之路。一是瞄准新能源新材料。支持企业开展新能源特色业务,大力发展余压余热回收发电技术,加快新能源关键技术装备和控制保护设备研发应用;面向航空航天全产业链新材料需求,加强先进高分子材料和高端复合材料等关键领域研发力度。二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加快培育机器人产业体系,推进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在应急救援领域的应用;重点发展航空应急救援系列化产品以及轻量化防护产品,支持重点企业系统级研发打造高端装备智造基地。

市场推动。一是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加快“军转民”,支持航空航天企业依托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推广新产品、新服务,开拓民用市场;鼓励“民参军”,健全民营企业配套核心军品的认定和准入标准,引导民营企业进入军工企业供应链体系。二是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坚持市场化运作,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发展航空航天产业上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三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拓展航空航天项目融资渠道,设立航空航天产业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本进入航空航天领域,支持航空航天类企业上市融资。
项目拉动。一是完善项目要素保障。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和省级部门支持政策,重大项目优先列入全市重点建设清单,加大在用地、能源和资金等方面的保障,吸引新兴产业落地襄阳。二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整合产业链资源,全面提升襄阳航空航天工业园区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加大园区基础设施“补短板”和智能化改造力度,提高园区承载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三是引进航空航天重大专项。积极对接中航工业、航天科技和中国商飞等央企,拓展合作领域,引导并支持襄阳企业、科研院所参与并承接航空航天重大项目研发及配套产品供应。
创新驱动。一是积极展开创新合作。大力开展“招校引院”,联合“名校名院名所”组建航空航天创新联合体和创新联盟,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湖北隆中实验室,开展合作育人、合作共建平台、合作攻关、合作创新。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聚焦航空航天领域前沿方向,突破一批领域内基础前沿、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开展项目深度孵化,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三是因“才”施策。建立航空航天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依托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在襄高校、科研院所嫁接“双一流”高校资源;优化人才安居保障体系,改善人才创新创业和生活环境。
政策联动。一是完善“链长制”。统筹协调航空航天产业链,全面梳理产业链短板和薄弱环节,内育外引,实施“填空式”“补充式”招商,推动铸链、补链、强链、固链和延链工作,疏通航空航天产业链堵点。二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在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中的定位,打造财政、金融、产业生态、配套服务等多位一体的政策链,建设高水平有为政府。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当好“店小二”,为项目建设提供全周期、闭环式服务。 (执笔人:张克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