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发布2018年社会科学工作要点
《2018年襄阳市社会科学工作要点》已经市社科联五届五次全委会审议通过,全文如下: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全市社会科学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努力构建襄阳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襄阳“一极两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服务。
一、全面推进理论武装工程,以十九大精神武装全市社科界
理论武装体现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性质,是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提和基础。社科界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市社科联(院)党组
认真落实市委关于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要求,抓好抓实市社科联(院)党组中心组学习,推进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以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主线,学懂弄通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为全体机关干部及全市社科界做好表率,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的政治担当。
(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市社科联(院)机关党员干部
社科联(院)机关干部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专业工作者,是贯彻落实哲学社会科学决策部署的责任主体。加强全体机关干部的理论武装,对于做好社会科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社科联机关办好新时代湖北讲习所(襄阳),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十九大精神,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体机关干部,增强建设襄阳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觉性,推动襄阳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
(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市社会科学界
把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新时代首要的政治任务,汇聚起全市社科界的强大合力,在襄阳社科界掀起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结合社会科学工作实际,在社科界办好新时代湖北讲习所(襄阳),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联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建设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社会科学工作的各个领域,指导全市社会科学工作,确保社会科学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工程,加强党对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
(一)加强党的领导
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社会科学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特别是十九大报告中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总体部署,即“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牢牢把握社会科学工作总方向。切实发挥社科联(院)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总揽社会科学工作大局,协调社会科学界各个方面,加强对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和引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服务襄阳“一极两中心”建设大局。
(二)加强党的建设
始终把社科界政治建设摆在工作首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主动向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加强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化常态化开展“三会一课”、“两学一做”。在市社科联(院)机关及全市社科界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学习教育和党性实践引导社科界广大党员干部重拾入党初心、牢记党员使命。加强全市社科研究机构、社科组织党的建设工作,鼓励、支持、引导有条件的社科组织建立功能型党组织,实现党建指导员全覆盖。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按照中央、省、市委的部署要求,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和襄阳实施办法要求,持之以恒反“四风”,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成果。坚持全面从严管理党员干部,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使全面从严治党在社科联(院)落地生根。
三、全面推进意识形态工程,确保社科界意识形态安全稳定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社会科学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全面推进意识形态工程。
(一)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认真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切实担负起落实社科界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牢牢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确保全市社科研究机构、社科组织、社科工作者始终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建设一支对党忠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社科队伍。加强对社科界意识形态风险的预判与防范,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及时研究处置机制,确保社科界安定有序。
(二)加强社会科学思想引领
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界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当好“思想库”“智囊团”,发挥思想引领作用。通过开展理论宣讲、组织社科专家撰写理论文章、开办社会科学专栏专版等方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宣讲好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提供智力支持。
(三)加强社会科学阵地管理
加强对社科类报纸、期刊、网站、新媒体等社科阵地的管理,加强对社科类重大活动的管理,严把政治关,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管理审核,加强督办检查,有问题苗头及时整改,将隐患和问题消灭于萌芽阶段,确保报纸、期刊等各类社科阵地和社科活动方向正确和全市社科界意识形态安全。
四、全面推进社科精品工程,打造一批社会科学精品力作
(一)形成一批精品课题
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襄阳“一极两中心”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策划组织市级重点课题项目,组织高水平专家团队,开展课题攻关,打造精品力作。组织社科专家,积极申报省级“思想库”课题项目,形成一批省级立项课题,形成高质量成果。立足于襄阳市情,以襄阳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为研究范围,确定30个课题,制定《2018年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指南》,指导全市社会科学研究方向。
(二)评选一批精品成果
组织开展襄阳市第九届(2016—2017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坚持正确导向,注重科学管理,突出学术水平,展示精品力作。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和“申报、初审、复审、终审、报批”的程序,认真做好评审工作。评奖突出对襄阳本地问题的应用研究,兼顾有地方特色的基础研究,突出学术性、权威性。通过评奖工作,评出一批优秀的社科著作和论文,形成科学合理的社会科学成果体系。
(三)出版一批精品著作
出版一批社科著作,形成市社科联(院)系列成果专著。在前期历史文化丛书基础上,修订出版《襄阳印记》文史论著;在前期《话说襄阳》基础上,修订出版《襄阳印象》人文著作;在前期城市发展研究丛书的基础上,修订出版《襄阳复兴》当代论著,以精品力作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和襄阳解放70周年。
(四)编发一批精品文章
办好《襄阳文汇》全国交流期刊,围绕热点主题,精心组织内容,拓宽用稿渠道,选编优质稿件,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进一步扩大杂志赠阅范围,奉献科学文明和健康向上的精神佳作,充分发挥社科宣传与普及主阵地作用。创办《汉江智库观察》,以新时代、新襄阳、新选题为方向,推出优质文章,提高咨政水平,加大社会科学新理论、新观点、新成果的传播推介力度,使之成为市委、市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
五、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工程,推动社科工作水平提档升级
(一)创新社科联“三性”工作机制
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根本要求,创新社科工作领导体制、运行体制、工作机制,推进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健全组织体系、创新工作方法、改进干部管理为突破口,着力破解制约社科工作发展的制度障碍和难点问题,使社科联“桥梁”和“纽带”更加牢固,“联”的作用发挥更加充分,更好地担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
(二)创新“汉江智库”运行模式
在已成立“汉江智库”的基础上,理顺体制机制,构建 “汉江智库”运行模式,充分发挥智库作用。重点围绕“一极两中心”建设,结合襄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入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切实增强社科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创新社会科学成果转化运用机制,不断提高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率和应用效果,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为襄阳改革发展服务。
(三)创新社科普及工作平台
探索社科普及平台创新,线上围绕“互联网+社会科学”,通过《襄阳社会科学网》的平台,录制播出“博雅讲堂”第三季,传播襄阳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吸引广大网民对襄阳社会科学的关注,同时也为市民获取高质量精神产品提供便利。线下推出一批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以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为阵地,通过组织社科普及活动,扩展社科普及面,提升普及效果。
(四)创新社科组织管理方法
根据《襄阳市社科联社会科学团体管理办法》和《襄阳市社科联社科类重大活动管理办法》,结合新形势下社科组织建设管理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对全市社科组织的管理和指导。按照“分类指导、科学管理”的原则,结合学会特色采取多种措施调动社科组织开展活动的积极性。有针对性的突出重点,让骨干社科组织发挥模范作用,激励社科组织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开展活动。
六、全面推进自我完善工程,改进机关干部作风面貌
(一)组织开展“落实年”活动
根据市委安排部署,抓好“落实年”活动开展,做好规定动作,谋划自选动作,切实解决机关存在的“虚”“推”“慢”“粗”四个方面的问题。在机关倡导“领导干部亲力亲为,中层干部马上办、我来办,普通干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工作作风。结合市社科联实际,加强项目管理,加强督办落实,形成“一月一计划、一月一落实”的工作模式。
(二)执行落实机关管理制度
结合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全面落实机关管理制度,加强社科联机关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加强履职尽责的监督与管理,推进机关工作有序落实。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强化党组和主席办公会的集体议事职能,发扬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法律顾问作用,不断提高机关工作的法治化水平。
(三)全面提升机关干部精神风貌
驰而不息抓好作风建设,努力建设机关特色文化,培养“博学、博雅、博爱”的“三博”干部,建设“作风优良、环境优秀、成果优质”的“三优”机关,形成“正能量的机关、正能量的干部、正能量的成果”“三正”成绩,切实提升干部作风面貌,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风气,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