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小康与襄阳实践”论坛综述

本网2017年09月28日点击量:3967

    为探讨“文化小康”建设中的理论问题,总结襄阳“文化小康”建设实践,由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中共襄阳市委宣传部主办,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襄阳分院、襄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保康县委、保康县人民政府承办的“文化小康与襄阳实践”论坛于9月25日-27日在襄阳市保康县召开。论坛期间,来自省内外的20位社科专家围绕“文化小康”的理论与实践,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调查与研究,形成《“文化小康”与襄阳实践论坛文集》,二十篇成果在论坛交流。

    “文化小康与襄阳实践”论坛是以“文化小康”为主题的专题性学术论坛。与会专家学者们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文化小康”建设决策精神为引领,坚持立足襄阳,放眼全国,在“文化小康”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方面形成了丰富的成果。二十项学术成果以宽广的学术视野、科学的学术方法、独到的学术观点,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文化小康”建设过程中诸多问题,并形成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观点。

    一、关于“文化小康”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

    1、“文化小康”的基本概念

    “文化小康”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与会专家对“文化小康”的概念做了深入探讨,认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角度看,“文化小康”是指作为全面小康社会重要组成部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进程相同步,与全面小康社会对文化发展的水平、质量和要求相适应,与全面小康社会各领域各要素相协调,以及与在全面小康社会中应有积极作用相匹配的文化发展形态。

    2、“文化小康”与社会转型

    一些与会专家认为,20世纪以后,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影响最深刻最广泛的社会转型就是“物的依赖关系”对“人的依赖关系”的替代,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农村的伦理道德体系,导致乡村治理内在的柔性作用、自律性机制逐步消失。要改变这一状况的重要举措就是在建设“物质小康”的同时,着力建设“文化小康”,重新接续乡村传统优秀文化基因和文明脐带,以“文化小康”促进社会治理。

    3、“文化小康”与文化治理

    在“文化小康”的建设过程中,提高文化治理能力,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供需有效对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小康”建设的题中之义。与会专家认为,提高文化治理能力,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同时要善于运用社会力量和市场因素去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文化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层次文化需求,在这其中,“文化小康”建设至关重要。

    4、“文化小康”与文化繁荣

    与会专家还深入探讨了“文化小康”建设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认为建设“文化小康”,实现文化繁荣,就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各级各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准大幅度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保护、传承有序发展,文化市场产品丰富,文化产业布局科学,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入推进并取得新的进展,对外文化交流互鉴上升到新的台阶,“文化小康”建设,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路径。

    二、关于“文化小康”建设的重要意义

    1、“文化小康”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文化小康”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文化小康”建设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当务之急,更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明智之举。可以说,没有文化小康,就不是全面小康;没有文化小康,就不会全面小康;只有文化小康,才有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2、“文化小康”建设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战略。随着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与贫困人群人财物诸方面的投入,贫困治理中的“瞄准偏差”也逐步显露出来,特别是在在精准扶贫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过于关注技术层面而忽略了文化层面的问题。与会专家认为,只有通过“文化小康”建设,把文化“找回来”,锻造出一种新的与精准扶贫要求相一致的“精神气质”,可持续的脱贫格局才能形成。

    3、“文化小康”建设是提高文化治理能力的重要创新

    “文化小康”建设是提高文化治理能力的创举,与会专家认为,在“文化小康”建设过程中,提高文化治理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让群众既创造文化又享受文化,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主体精神,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引领他们做时代风气的先行者、倡导者,深入开展文化惠民乐民为民活动,以优秀的文化产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突出“以人民为中心”,要讲求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不仅是“有不有”的问题,更是“优不优”问题,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

    4、“文化小康”建设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小康”建设重要任务之一。与会专家认为,以乡镇和乡村为基础的“文化小康”建设,必须切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和文化实际,沿着“仁—忠恕—和谐社会建设”和“礼—秩序—移风易俗”两条主线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行动,以仁为本,以和为贵,以礼为序,经世致用,这既是我们继承和学习传统文化的纲领与宗旨,也是符合国家根本利益又切合人类愿景的内容选择。

    三、关于“文化小康”建设路径探讨

    1、以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文化小康”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文化的角色是多面的,文化小康的实现亦是多维的,以创新引领文化建设是必要的。与会专家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建设一般经过文化迁移、文化嵌入、文化权力及文化小康四个阶段。因此,基于“一元多核共治”的理念,以美丽乡村推进“文化小康”建设,必须重视有限理性,广泛动员多元主体;坚持渐进主义,彰显地方特色;关注平台建设,打造文化展厅;建设文化景观,实现文化繁荣;实现文旅结合,促进生活进步,将“文化小康”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2、以特色小镇建设带动“文化小康”

    文化小康的核心是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更加富足、健康、积极向上,思想境界的高格调。与会专家认为,特色小镇符合文化市场发展规律,可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特色小镇的文化建设致力于为创新创业的人们创造公平和谐、互相竞争的文化环境。同时,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软实力。“文化小康”作为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保障精神支撑,有利于强化特色小镇的文化凝聚力、强化特色小镇的文化发展、培育特色小镇的创新创业文化。而“文化小康”目标的确立也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文化小康”是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撑。

    3、以乡风文明建设引领“文化小康”

    乡风文明建设的目标统一于“文化小康”建设的总目标之下。与会专家认为,乡风文明的现状与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小康”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因此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就是推进“文化小康”建设。基于文化小康建设的要求和农民对乡风文明的需求,乡风文明建设迫切需要进行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机制建设、主体建设。乡风文明建设路径应从四个方面展开:整合资源,设立乡风文明建设基金;培育组织,成立乡风文明理事会;培育乡贤,树立道德文明模范;共同参与,建立共治共享机制。乡风文明是文化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将极大地推动文化小康建设。

    4、以文化消费促进“文化小康”

    与会专家认为,农民文化消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观测指标。农村文化消费是指农村居民用于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等相关方面的支出和消费活动。农村文化消费作为农村文化产业链的终端环节,既有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动力,也是农村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农村文化消费需求的水平、结构、趋势分别决定了农村文化产业的规模、结构、导向。因此,农村“文化小康”离不开农村文化消费的繁荣。培育和引导农村文化消费,是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必然选择,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以文化场馆建设支撑“文化小康”

    一些与会专家从公共文化场馆对“文化小康”的支撑作用出发,认为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是“文化小康”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载体。基层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层公共文化场馆的硬件设施,这属于基层公共文化场馆的基础层面。在市级层次“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在县、乡镇、村(社区)层次,“抓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村级综合文化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二是基层公共文化场馆的管理和使用,这是基层公共文化场馆的动态运行,是基层公共文化场馆建设的目的。

    6、以文化队伍建设保障“文化小康”

    “文化小康”建设归根到底是文化队伍的建设,农村基层文化的发展关键取决于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与会专家认为,文化队伍培养的主体由党和政府、院校、社会团体、用人单位等四个部分组成。多元化的培养主体使得文化人才培养的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变得尤为重要。因此,要设立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领导机构,建立由党和政府领导,企业、高校、社会团体参与的人才开发联席会议制度,发挥政府积极引导、科学规划的作用。政府要在文化人才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会同各培养主体共同编制文化人才建设规划,科学制定培养目标,合理采用培养方式,调集各方资源,协调推进建设工作。

    四、关于“文化小康”建设的襄阳实践

    2015年以来,湖北省委宣传部在襄阳开展“文化小康”建设试点,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文化小康”建设模式。与会专家在深入调研襄阳“文化小康”建设的生动实践基础上,认为襄阳“文化小康”的建设对湖北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1、保康“文化小康”建设的样本

    “文化小康”建设是个全新的命题,保康作为先行先试的探路者,其做法引起了与会专家的注意,专家认为,保康紧紧抓住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这条主线,通过“文化小康”示范工程建设的先行先试,“三位一体”整体推进“文化小康”、精神扶贫、十星级文明创建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三大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以线带片,积极探索“文化小康”建设新模式,形成了“文化小康”建设的保康样本,走出了一条以智扶贫的“文化小康”建设新路径,为“文化小康”建设提供了一个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本。

    2、襄阳“文化小康”建设的路径

    与会专家深入总结探讨了襄阳“文化小康”建设的探索和创新,认为襄阳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民共享的形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基层和农村为重点,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发展健康向上的乡土文化,积极提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利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大力推进“文化小康”建设,让人民群众享有更优质的精神文化生活,探索出了一条把“文化小康”作为精神扶贫有效抓手,加大文化活动阵地建设,结合基层党建、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同步全面小康的崭新路径。

    3、襄阳“文化小康”建设的探索及启示

    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于自立自强,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于持续长久。近年来,襄阳市深刻认识到文化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重大意义,用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推进“文化小康”建设,从启动试点形成保康样本到全市推广形成襄阳模式,在推进“文化小康”建设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与会专家对襄阳“文化小康”的实践印象深刻,特别是襄阳率先在决策层面将“文化小康”纳入重要议程,率先在执行层面提出“文化小康”建设标准,率先在全域范围推进“文化小康”建设,率先召开论坛探讨“文化小康”理论与实践,认为襄阳“文化小康”建设对湖北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